一年一度“双十一”消费热潮将至,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结合本地消费特点与历年投诉数据,提醒广大消费者筑牢消费防线,做到理性购物、依法维权,避开各类消费陷阱。
一、理性规划,拒绝盲目囤货
面对满减、秒杀、直播带货等密集促销,需坚守“超出预算不购买、不为凑单乱下单”原则,尤其警惕直播中“限时抢”“库存告急”等话术诱导。结合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选购大宗商品时,建议提前确认广西本地补贴申请流程与资质要求,避免因信息不全错失优惠。广西潮湿气候,化妆品、食品、纸质家居用品等易受潮变质商品,切勿过度囤货。
二、甄别平台,警惕低价猫腻
优先选择资质齐全、信誉良好的大型电商平台或广西本土知名商超线上渠道,仔细核查商家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,远离社交平台陌生链接、小众APP及“朋友圈微商”的低价推销。下单前通过平台比价功能或第三方工具查询商品近30天价格走势,识破“先涨后降”套路,明确红包、优惠券的使用门槛与有效期。特别注意两类本地高发陷阱:一是车用燃料领域“新能源动力液”“高效节油剂”等伪新能源产品,实为甲醇调和品,易腐蚀发动机、引发故障,切勿轻信;二是生鲜电商平台的“低价热带水果”“特价螺蛳粉”,需确认冷链运输资质与生产日期,避免购买变质或临期商品。
三、谨慎支付,保障交易安全
预售商品需清晰区分“定金”与“订金”:前者具有担保性质,通常不予退还,支付前务必确认商品规格、尺寸及自身需求;后者可协商退还,建议在订单备注中明确约定。支付时拒绝商家“私下转账享优惠”的要求,全程通过平台第三方担保交易,不向陌生账户转账,不泄露银行卡密码、短信验证码及身份证信息。农村地区消费者需警惕“线下扫码下单”“代客抢购”等服务,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订单异常或资金损失;使用分期支付时,需看清分期利率、手续费及总还款金额,避免过度负债。
四、规范收存,筑牢维权基础
收货时务必核验商品:外包装是否完好、商品规格与订单是否一致、赠品是否齐全,生鲜商品需检查是否腐烂变质,家电类商品需核对型号、序列号及保修卡。发现问题及时拍照、录像留存证据,拒绝签收并联系商家协商。妥善保存订单截图、聊天记录、发票或电子购物凭证,保质期较短的商品建议额外留存购买日期凭证。若遇商家推诿、拖延处理,可优先通过平台投诉通道维权,协商无果后拨打12315、12345热线,或通过“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”提交投诉,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新华社蒙得维的亚11月4日电(记者 ...
为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“解难题、...
11月3日,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召...
10月30日,住建部总工程师李晓龙一...
当地时间11月1日上午,国家主席习近...
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,...